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3個消除內臟脂肪的方法 - 保健分享

【大紀元2012年11月09日訊】
(大紀元記者郭靖康編譯報導)

人們早已知道超重或肥胖是導致第2型糖尿病的最大因素,但並非所有肥胖的人都會得糖尿病,體內不同部位脂肪的囤積後果大不一樣。事實證明,內臟脂肪──這種囤積在腹部周圍、內臟器官之間及腸系膜上的脂肪──才是真正導致疾病的元凶,而另一種囤積於皮膚下面的皮下脂肪,相對來講要好得多。

據prevention.com網站報導,到目前為止,科研人員尚未破解為何內臟脂肪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但據推測可能與內臟脂肪分泌的細胞因子促進機體對胰島素的抗性有關,因胰島素抗性往往是滑向糖尿病的第一步。

值得慶幸的是,內臟脂肪囤積後並非永久不消,只要採取適當措施,把運動與飲食結合起來,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自身的內臟脂肪。

運動醫學專家提出了消除內臟脂肪的3個方法:

  • 在健身房:常去健身房進行有氧運動,稍微激烈的一些有氧運動是燃燒內臟脂肪的最有效方法。美國《預防醫學》(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堅持每周3次、每次45分鐘的加強心肺的有氧運動與力量型訓練結合,就可消除20%的內臟脂肪。
  • 在超市:總體原則就是減少含高卡路里熱量食品的攝入,增加纖維含量,避免反式脂肪,這幾樣都是有針對性地減少內臟脂肪,再加上適當的運動,就能顯著去除內臟脂肪。
  • 在家裡:早些上床睡覺、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亦是減少內臟脂肪一個重要的環節。2010年一項發表於《睡眠》(Sleep)雜誌的研究表明,晚上至少要睡6個小時才有益健康,而對於那些睡眠不足6個小時的人,只需5年的光景,他們內臟脂肪就增多了32%。
當然,除上述3個方法之外,還需要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少吃零食、戒煙、定時排便等,只要遵循這幾條原則,任何人都可以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健美的身材。

(責任編輯:陳俊村)

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中風認知大調查出爐 - 新聞分享

作者: 李盛雯╱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3月6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李盛雯╱台北報導】

台灣本土第一份大規模「民眾中風認知大調查」出爐,超過半數民眾(50.9%)不了解什麼是中風,30歲以上有21.0%曾出現疑似小中風症狀;對於引發缺血性中風的原因「末梢血液循環不良」,36.9%民眾不清楚。調查顯示民眾對中風防治認知不足,值得重視。

台北市中風之友康復協會委託趨勢民意調查公司執行的調查發現,台灣民眾普遍對中風認知不足,雖有93.9%民眾聽過中風,但一半無法正確回答中風原因;對哪些疾病可能導致中風,31.3%的人完全不清楚;急性腦中風有所謂「黃金3小時」,48.7%民眾知道,51.3%不清楚。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翁文章分析調查結果認為,國人對中風防治觀念急需加強,特別是黃金3小時,必須在中風後2小時內抵達大醫院、3小時內接受血栓溶解劑(rt-PA)治療,恢復效果將好3成。

36.9%民眾不知末梢血液循環不良是引發缺血性中風原因之一,翁文章說明,即使63.1%民眾知道,也不盡然了解何謂末梢血液循環不良,除了一般人以為的手麻腳麻,還包括頭暈、耳鳴、視力模糊甚至勃起功能障礙,這些都是不可輕忽的警訊。

中風後遺症方面,87.2%民眾知道中風可能導致癱瘓,23.9%認為會造成無法言語,10.8%知道會有肌肉痙攣。但高達9成以上民眾不知大小便失禁、視力障礙、吞嚥困難、情緒不穩、憂鬱症也是中風後遺症。

家族性高血壓的資先生6年前小血管中風,在太太支持陪伴下,積極治療復健,恢復大半,但仍留下語言表達和行動不便後遺症。走過中風打擊、歷經復健辛苦,從不會寫字、不會拿筷子,到天天走路散步,資先生以過來人經驗鼓勵病友,要當個好病人,和醫師合作,「有努力,就會有結果;不努力,倒楣的是自己。」

翁文章提醒,中風大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種,一般人熟悉的「爆血管」就是出血性中風,好發於冬天,但民眾若以為冬天才會中風,則完全錯誤。事實上,真正占中風大宗、超過7成的是缺血性(阻塞性)中風,起因於末梢血液循環不良,一年到頭都可能發作,所以一年到頭都應做好防範。

新聞原文出處

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尿酸高惹痛風 中風機率也增高 - 新聞分享

尿酸高惹痛風 中風機率也增高
文/鄭康祥



一般人若做過較完整的健康檢查,就知道血中尿酸值往往是檢驗項目之一。尿酸與痛風、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密切相關。

近年來,由於醫學進步,使人們更了解冠心病(冠狀動脈疾病)與尿酸高低有關。舉例來說,冠心病的病人血中尿酸值每增加1mg/dL,死亡率便增加12%!

不管是出血性或缺血性中風,研究顯示,尿酸越高,中風的發生率也越高。最後連高血壓也被證實與高尿酸血症有正相關,不可輕忽尿酸對生活習慣的影響。

痛風發作時,多為單一關節疼痛,較常侵犯下肢關節,尤以大腳趾關節為最多。發作時來得猛烈,且非常劇痛,兼具局部紅、熱、腫、痛等症狀。若不治療,可由單一關節發展至多關節症狀,並可能同時有發燒現象,最後則有痛風石及關節永久性的損害發生。

治療最重要的一項是立刻就醫,以最快的速度,阻止關節的發炎狀態。這方面以台灣目前醫療服務應無太大問題,但許多人都不知道治療的第二重要原則,就是預防痛風的復發!大部分的病人經歷了第一次發作後,都會面臨痛風第2次、第3次的發生,應盡力預防之。

預防此病症方面,飲食控制大家都知道是重要的,但可能不知道早在西元2000年,學者Dessein的論文指出,對於肥胖病人減肥比少吃高普林食物來得有效;西元2011年學者Rho研究顯示,飲用含果糖糖精的飲料,如汽水、可樂等,會提高尿酸值。多數學者發現低熱量、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質食物、乳製品、不飽和脂肪酸則對痛風患者有益,酒精亦會誘發痛風發作。

◎以上資訊或許會跟以前的觀念不同,但大家應逐漸接受並正視高尿酸血症的嚴重性。以下簡單列出重點︰

●避免肥胖。

●少喝汽水及酒精性飲料。

●吃飯七分飽(少吃飯、麵等碳水化合物)。

●不用排斥高蛋白質食物、乳製品、不飽和脂肪酸。

●就醫治療最為重要,抽血時,別忘了看看尿酸值是否正常。

(作者為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特約主治醫師兼新陳代謝學專科醫師)